在北京实习的时候,周末没少出去玩。好几次都是借着建筑考察的名义去吃吃喝喝。后来写考察报告,才发现照片不够,临走之时又去补,真是一个头两个大。考察报告写的很长,好几千字,就简单摘录一些,说说大剧院除了是个“蛋”还是什么……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
从国家大剧院第一次立项到正式运营,经历了49年,设计方案经历了三次竞标两次修改,历时1年3个月。来自10个国家的36个设计单位,先后69个方案参加评选。最终选定了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法国方案。主持设计者为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他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院士。曾经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早期被列入当时的“国庆十周年工程”。早在1958年,,国家大剧院当时也在排定之列。
1998年4月,;
1999年7月,;
2000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开始施工现场前期准备;
2001年12月,国家大剧院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4月,国家大剧院工程主体结构封顶;
2003年12月,国家大剧院壳体钢结构安装完成;
2007年9月,国家大剧院宣布工程基本完工;
2007年12月,国家大剧院建成开业。
剧院景观
调研期间,我去了三次大剧院。走近它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是外围的绿化公园。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大剧院周围有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大面积的绿地,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壳体外围环绕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宁静清澈的水面和静谧宏大的椭球壳体下,笼罩着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人们徜徉其间,仿佛走进了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五点左右就在大剧院门口蹲点,观察北京日常居民的生活状态,所见的场景很是让人感动。
人们在这里跑步锻炼,静坐远眺,拍照摄影,谈情说爱。这里有老人,有小孩,有居民,游客,有独行者,有一家人。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夜晚的风是微凉的,很舒服,远远近近的说话声夹杂着水鸟的一两声鸣叫,让人久久不愿离开。
夕阳下的剧院一角
安详的老人
萌萌的小孩子
剧院内部
为了详细了解大剧院的内部结构。我和朋友买了9月5号晚上《乡村骑士》的演出门票,深入到剧院腹地。
大剧院内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演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主要上演话剧、歌剧、地方戏曲等演出。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乡村骑士》的表演在音乐厅举行。音乐厅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此外数码墙、极具现代美感的抽象浮雕天花板、GRC墙面、龟背反声板等设计能令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使音乐厅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经由国家大剧院北门主入口进入大剧院的内部主体建筑,需通过人工湖下方的北水下长廊。长廊长约80米,宽约24米,顶部采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白天,上方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在太阳的照耀下,透过玻璃质地的天花板投影下来,美极了。
经北水下长廊来到橄榄厅,抬眼向前看,依次排开的三座室内建筑即国家大剧院的三大专业剧场。正中最高大宏伟的是歌剧院,左侧为音乐厅,右侧为戏剧场。
橄榄厅向前,是公共大厅。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距地面46米,由无数根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苍穹之上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
剧院大厅屋顶
北水下廊道
音乐厅内部
剧院结构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整个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色。穹顶外层涂有纳米材料,当雨水落到玻璃面上时就像滴落在荷叶上一样,不会留下水渍。同时,钠米技术还大大降低了灰尘的附着力。而剧场内外的噪音问题,也因使用了一种叫“音闸”的技术,得到很好的解决。
大剧院地下蕴藏着丰沛的地下水,这些地下水所产生的浮力可以托起重达100万吨的巨型航母,足以托起整个国家大剧院。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将地下水不停地抽出,但这样抽取地下水将会在大剧院一带的地下形成一个5公里范围的"地下水漏斗",导致周边地基发生沉降,地面建筑出现裂缝。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精密调研,用混凝土从地下水最高水位直到地下60米黏土层,浇筑一道地下隔水墙。这个由地下混凝土墙体形成的巨大"水桶",可以将大剧院地基围得严严实实。水泵就在"水桶"里面将水抽走,外面的地下水不会受影响。
此外,国家大剧院在施工中还攻克了超深地基施工、剧场内部信号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小结
黄昏时分,在景山公园的万春亭俯瞰北京城,近处是静穆的故宫,远处是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广场,。
我问过一些在北京生活的朋友,觉得国家大剧院怎么样,有人说很丑,就是个蛋,有人说从来没去过,没怎么留意,也有人说建筑一般般,水池还不错,从水下进入大剧院很有趣。这些答案,我也能料想的到。市民可以凭借自己的个人好恶评说建筑,而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却不能仅仅以外表的好看或是不好看来评判,更不能简单地听取一面之词而人云亦云。必须全面了解建筑的形成过程,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建筑背后的技术支持。再此基础之上,全面衡量建筑的价值。
国家大剧院有很多剧院之最,比如世界最大穹顶,北京最深建筑,亚洲最大管风琴等等,但真正让我感动却不是这些世界之最,是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带给北京市民生活上的改善。
国家大剧院设计之初有两个原则:第一,它是世界一流的剧院;第二,。最终的大剧院以一个庞大的椭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一个造型新颖,构思独特的地标性建筑,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尽管这座建筑受到了诸多批判和争议,但我还是以积极的态度肯定设计师和工程师为保存北京的文化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大剧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大剧院夜景
剧场外大半夜还堵的不忍直视的长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