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建筑狗的自习室(微信号:Arch_Cubicle)
作者:刘威林
本文已获得授权
我喜欢变动中的生活,今年年初便于各处游走,是喜欢的也是适应的方式。回看过往,仿佛越长大就越不安稳。近日突然想到,会一直这样下去吗?我从未想过固定下来,选择某个城市,在那里工作数十年。也许成家?生子?最后一切都一成不变?这样的后来不是我想象的后来。那,去抵抗这一切吗?
我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个体,一个小小的我,自由对我来说是最珍惜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未来的就交给未来吧。好好珍惜当下,珍惜现在的每一段路。
前言
对于建筑学生来说,实地考察建筑作品确实可称为“采矿”。而这项“矿产资源”对这四个城市来说可谓极其丰富。行程自1/17起至1/27,这11天,我慕名到访参观了四方当代艺术湖区、苏州博物馆、龙美术馆、等数十座建筑作品,收获颇丰。
我将会利用闲暇时间来整理回顾这一趟的见闻感想,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逐步展开叙述,分享我的观点和态度,希望能够引导你的感悟,更希望能够和你有些许交流。
本篇文章作为《lang》专栏,将会把整个行程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呈现,更为细致的内容便敬请期待更多短篇文字了。
Day1:南京
玄武湖 ·总统府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
(玄武湖)
此行第一站便严重刺激到我的感官。下了火车初识南京的清晨,行程安排在周边自由活动,南京火车站南向便是玄武湖。雾蒙蒙的玄武湖像极了一副极简的当代油画大作。
(玄武湖)
比之画作更让人着迷的是真实视角的全景效果。若是站在湖边码头,整个视角会被淡淡的雾色充满,是让人心头一震的美景。并非第一次到访江南,也曾游于西湖等地,但江南的朦胧确实在这清晨的玄武湖有所体会。
(总统府)
民国时期的一切都具有特殊的色彩,旧时的翠绿台灯,浅棕色的皮质沙发,深棕木质办公桌。身处战火纷飞面临亡国之危的年代,那时的国人有着不俗气的审美气质。总统府以这样的年代感再次丰富了我的视觉宝盒。
(斯蒂芬·霍尔的作品四方当代美术馆,以绝对的几何力量和地势优势统领着包含十数大师作品的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图为结构技术受到考验的极富表现力的楼梯构件。)
(从四方当代美术馆看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会议中心,它具有部分下沉设计,富有禅意的半圆阶梯小院,和几何造型的形体。是湖区内我个人最喜欢的设计。)
经过资料查找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在建设初有以下目标:“1、探索国际先锋实验性建筑及当代艺术与中国现代商业的良性互动。2、呈现文化创意与时尚生活在社会消费前沿的广泛合作。3、实现自然生态与艺术形态携手向现代服务业的优美延伸。”
总结下来大概就是主持单位希望将建筑设计的先锋实验性与现实的商业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项目在2013完成并开放,通过2017年底我们的现场观察,认为主持单位应该并没有实现他的初衷。现场有多处正处于修整的环境,甚至有一座既定的建筑作品并未建成。以这样一种甚至有点萧条的状态实在难说实现了先锋与现实社会的对接。
(刘家琨设计的接待中心,顺势而行的一座座居所,带有坡度的屋顶传达着传统民居的意向,由于正在修缮装修,处于施工时间的建筑,从老旧感中略微透出些许破败)
(SANAA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作品,通过资料搜集得知名为流动空间。通过地面简易的弧形路径,得以判断“流动空间”确实位于此处。虽然作品还未成型,但已有些许“流动”)
曾到达“长城脚下的公社”,对于这种以设计驱动的集群社区有些许质疑,不论是经营和用户体验都会有些许问题严重暴露。不过我并不对这种大杂烩的形式有反感,相反我认为存在就是有它的合理性的。而且对于建筑学生来说,这些都不影响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成为本次南方之行的首场饕餮盛宴。至少对于建筑学生们的观摩考察是有一定便利性的……
(王澍作品三和宅的体验还是蛮不错的)
Day 2:南京
明孝陵 ·中山陵 ·新街口
从昨日的总统府一地开始,对建筑及近代建筑提不起太大兴趣的我便将目光放在了植物上,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植物很讲究地伴秩序左右。以此为小尺度设计,更贴近人的尺度,让我感到建筑这门学科多少不适合在一马平川的北方地区进行基础学习。
(明孝陵)
建筑的主体绝大多数为人,限定了这个变量后,大尺度的语言一定不如小尺度语言更具感染力。人视场景的空间体验,远远比宏观的秩序更重要,那么所谓“轴线”一词在建筑中价值几何?诚然,有了轴线并不一定就代表设计缺少了对小尺度关注。
(明孝陵)
回到近两日考察的古近代建筑作品。总统府以及明孝陵还有中山陵的体验就蛮不错,虽然也是宏大叙事铺在土地上,但是由于具有人文关怀的小尺度设计,还是很喜欢这里的。至少我的目光集中在了身旁的一株株老树。
Day 3:南京
遇难同胞纪念馆 ·夫子庙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南京青奥中心
(遇难同胞纪念馆)
展览馆一类建筑的核心是:“如何建造供人更好完成观展的建筑”。除却建筑本身,展品的类型、质量会对使用者的整体体验有很大的影响。艺术品类展览馆更偏重单一物件或系列物件的展现,而历史博物馆更多重视时间叙述逻辑的空间序列。
其中纪念馆最为特殊,其叙事方式多样,陈列品类较为多样,更偏重对事件或故事叙述本身的展现。行文结构比较类似电影。
而这故事本事也就成为建筑的最重要载体。
这馆承载了什么,自然不必多说。
(遇难同胞纪念馆:导游介绍,园区内的每个石块都代表了一个亡灵,从某种角度看,石块们好似在以群体为单位簇拥着,向某处走着。)
“”事件是我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伤痕,是每一个国人闻之忆之心痛至极的一章历史课。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从故事本身非常容易让人打开感官的主体。带着这样的心理状态,对空间的感知也会非常敏感。作为体验者,我认为何镜堂院士的作品非常好地完成了展览馆本身的需求,也很好地迎合了“特殊历史事件纪念馆的游人的感官敏感状态”。创造了几处特殊的空间,与事件本身有着很好的配合。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到达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所在地四牌楼校区,品鉴他山之石。由好友带领有幸得以参观学院内部,参观了各年级的工作室内部。东南大学也印证了越好的建筑学院桌子就越乱这句话。我院系馆虽然出自张鹏举老师之手,内部条件在国内也算极其优秀,我心中无出其右的国内最优建筑馆。可是论建筑学术氛围,我们差的太多太多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从东南大学离开后来到了南京青奥中心。如今看扎哈也成为了我的习惯,就如同访建院,是我每到一座城市必做的两件事。只可惜ZHA在中国的作品一座座看下来只有接连的失望。曾经也尝试阐述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十有八九是由于批量的商业项目并非出自扎哈亲手导致。所以很遗憾国内ZHA作品皆为大批量中的一员。只是不知“广州大剧院”是否可以除外。
(南京青年奥体中心/本图源:archdaily)
对于扎哈我是敬仰崇拜之情,她是一位挑战者,开创者。只因如此,我不迷恋扎哈,但我认为任何对她无端抵触的人都是可笑之极的。
Day 4:南京 ·苏州
寒山寺 ·虎丘
(寒山寺)
寒山寺除了藏有枫桥夜泊,还藏有关于寒山寺三字的有趣故事。寒山寺三字虽均为柳体行书,但后一字“寺”与前两字相比却略显笨拙,无力欠神。尤其落款与“寒山”二字更显格格不入,也许真如传言,“寒山二字”与“寺”并非一脉相承,而另有其人。
(虎丘)
(虎丘:中国的“比萨斜塔”)
Day 5:苏州
拙政园 ·苏州博物馆
(拙政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是毫不夸张的描述。我不喜欢人工景观,刻意为之的事物我都不喜欢。但是拙政园近乎完美的布置,让我深深折服,园林设计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最高境界大概不过如此。一步一景的描述在拙政园完美体现。手持单反相机,一步一转身,怎么拍都是完美构图。
(拙政园)
(拙政园)
利用团队的午饭时间,离开大部队抢先体验了苏州博物馆。贝老的作品我体验过两个,北京中国银行大楼、香山饭店。加上苏州博物馆都没有让期待落空,只有一次次的欣喜和满足。
(苏州博物馆/本图源:苏博官网)
(苏州博物馆/本图源:苏博官网)
此时我已经不是建筑学生,我只是对艺术与建筑感兴趣的游客,只是游于贝老创造的环境中。贝老的作品我认为脱离了建筑学的范围,他完美的几何语言展现了源于又超越现代主义的美感。他的美通俗易懂,是任何人都可以体会的。
(苏州博物馆)
而除去几何美以外,贝老往往又能够很好地把握“地域性”。无论项目地点在哪个国家,贝老总是能拿出既让建筑人折服又能获得当地人亲睐的答案。
Day 6:苏州
留园 ·观前街
(留园)
拙政园以外,苏州还有一个园林一定不能在你的行程中略去。这天下园林,留园与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四大园林。
苏州商业街区观前街也堪称商业街区新范式。非常值得外地人前往,而此地也不乏本地人前来。
Day 7:苏州 ·乌镇 ·西塘 ·上海
西栅古镇 ·木心美术馆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西塘
(乌镇)
来到西栅体验江南古镇,乌镇是非常适宜的旅行地。而西塘则是非常合适的反面教材。
(以景区带头,整体统筹经营的西栅景区,使得西栅以一个整体的形象成为强有力的高质量的品牌。以适度的商业气息,完备的基础设施,对当地居民适宜的政策,成为了高质量旅游区。)
(与西栅形成鲜明对比的西塘,代表了过去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西塘的个体经营模式,使西塘逐步失去了当地居民和原本风貌。一位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者,为了攫取利益将这里打造成低品质的商业街区。由此,我认为这样的旅游区注定会被新时代的经营模式逐渐淘汰。)
(木心美术馆)
(木心美术馆表皮肌理,猜测木板制作混凝土模板。)
(木心美术馆)
位于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与乌镇国际互联网会展中心是今日的强心剂。木心美术馆没有从江南古镇的形式、材质入手,而是从气质找到共通,最终得以协调。几只错落的盒子,装着木心这位伟大的画家、文学家、诗人的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木心美术馆从古镇引来宁静,润为纯净。
这里有风,有水,一顶桥。
(木心美术馆,内院浅水池)
(乌镇国际互联网会展中心)
(乌镇国际互联网会展中心)
(乌镇国际互联网会展中心)
(乌镇国际互联网会展中心)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是中国建筑大师王澍的近年新作,王澍的作品早有了解,从很多渠道逐渐产生了片段印象。亲身体味并不能理解到那些广为流传又玄之又玄的东西,只感到亲切、亲近、自然。
(乌镇国际互联网会展中心)
Day 8:上海
余德耀美术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老场坊1933 ·南京路 ·外滩
(余德耀美术馆)
(余德耀美术馆)
(余德耀美术馆)
(余德耀美术馆)
(误闯大舍事务所……)
(龙美术馆 西岸馆)
(龙美术馆 西岸馆)
于龙美术馆体验到艺术家向京的近期作品展,被展品本身深深吸引。感叹艺术的力量,感激自己学了艺术,选择了这条路。对于展馆本身反而未能有所体会。也许这就是龙美术馆的成功之处,隐去了建筑,只有空间。
(龙美术馆 西岸馆)
向京虽然以写实手法进行创作,但表达的内容却并不浅显易懂。
老场坊也是一座极其有趣的场所,同是改建项目。对原有建筑的保留度非常高,再此基础上又完成了从厂房到商业的性质转化。地处上海市优越地理位置,且又产生了较有艺术气息的环境氛围,场地内豪车无数。
历史建筑改造是非常好的方式,不仅仅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较好的经历效益,这确实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而且在建筑学角度,改造对文脉的保留,新旧的协调也更容易产生有趣的话题。
而老场坊原有功能的特殊性,产生了很多有趣的路径,以及较为粗野的结构体系,是很符合我个人审美的建筑。
(老场坊1933)
(老场坊1933)
(南京路)
(外滩)
Day 9:上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明珠美术馆
本来是打算来到上海多看看现代建筑,结果却沉迷展览无法自拔。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原作工作室的作品,又是被展品深深吸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超级工作室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建筑/艺术团体之一。对于SuperStudio的各类作品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能力范围。对于我们来说那个时代太过先锋、激进。那是一个会产生大师、历史重要时刻的年代。通过一场展览就足矣让我成为SuperStudio的忠实拥趸。但是将它转述给你,我还需要更多的了解。
(工业遗迹)
同为历史建筑改造项目,同为同济建筑的重要领军人物。柳亦春与章明在面对展览馆工厂改造项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龙美术馆的优秀难以言表,简洁的结构语言,将空间还给空间的设计,成为了让人感受不到建筑存在的建筑空间。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显然有更高的建筑规模要求,限制条件比龙美术馆更多,更复杂。不过从内到外还是可以让人体会到建筑师对历史建筑的态度。
上海的工业遗迹在当代社会,显然对各方面都不是一种阻碍的存在。反而是一种宝贵的财产,历史得以沿承,而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变得更加有力。从当代艺术博物馆到龙美术馆,从筒仓到隈研吾改造的船厂。经过改造后,曾经的工厂都得以成为城市新的心脏。
不过对于明珠美术馆应该只有一个大写的失望了。美术馆与书店相连,有部分材料使用了安藤大叔标志性的混凝土,书店蛮温馨的氛围也还算不错。不过美术馆部分充满了并不恰当的布置。
而对于展览本身也是非常失望,这里与日本安藤大展并称姊妹展,可是内容却不多,隐隐感觉大展有部分缩水。这样的展览更谈不上什么叙事方式了。
Day 10:上海
同济大学 ·杨浦滨江
行程最后一日再次启程品鉴他山之石,是我心心念念的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我心目中国内最为开放的建筑学院,最近一学期看了不少同济的学生作品,而整个本科对同济的老师也很倾向。大舍、原作、阿科米星,这几所与同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工作室也是我在国内非常欣赏的设计团体。对于我本人同济大学更是我在国内最向往的建筑学院。
杨浦滨江是出自原作工作室的一组沿黄浦江的景观带。此地作为本次行程上海部分的收尾实在合适不过,它是我认为的最上海的一处,在这能看到对上海的所有遐想、印象、记忆沉淀。货船,锚,码头,黄浦江,外滩,陆家嘴的霓虹灯。
有点想在这儿生活一段时间了。
DAY 11:上海 ·杭州
西湖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象山校区作为王澍先生的重要作品,国美建筑学院的所在地,仿佛来到这就是为了看到王澍先生的语言。近日对于类型学的研讨,隐隐对于王澍先生更加向往。我国建筑文化的断层是否应该由某几个人去努力尝试做些什么?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个建筑学人的责任。
后感
这一趟下来除却建筑认知,与几位线上相识的好友相见是“认知”以外最美好的收获。与子悦的交流让我深感“学生与职业的转换”已经到了临界点,成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已经是眼前的事儿了!
通过这一路的开拓,我对未来的规划也渐渐清晰,希望更加努力、更加虔诚、更加谦虚的我,认真地度过重要的2018年,能够顺利考取硕士研究生。
本文撰稿:刘威林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5级本科在读
建筑狗的自习室主编